中新网扬州12月6日电 题:江苏扬州广陵沙头镇深挖无人化种植新路径 400亩农场一人管理
作者 王柳嘉 朱轩卿
扬州广陵沙头镇深挖无人化种植新路径,利用无人插秧机、无人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无人收割机等先进无人设备,400亩农场实现了一人管理。
沙头镇小虹桥村。6日,大宝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冯金宝,刚刚从外地学习回来,望着自己购置的无人收割机,冯金宝乐呵呵笑着:“今年多亏了这台无人收割机,节省了不少雇工成本。”
无人收割机在收割。 沙头镇供图
自2019年落户扬州沙头镇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洪程的创新试验基地围绕众多重大技术难题,开展优质水稻和特种特质水稻品种选育与筛选、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展示等工作,不仅带动种植大户增产增收,也提升了当地的水稻销售优势。
2022年5月,张洪程院士基地二期项目开工,二期项目致力于“无人化种植技术”。作为首批学员,冯金宝前往院士基地学习无人种植技术。
“过去我们只会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现在无人插秧机、无人拖拉机、无人收割机一应俱全。”冯金宝说,农业种植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无人化作业。
“我投入了80万元,先后购入了无人插秧机、无人拖拉机、植保无人机和无人收割机。”冯金宝说,经过培训后,他已取得操作资质。
“你别小看了这台无人收割机,它有北斗卫星的加持,只要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就能完成自动收割。”如今,冯金宝只要坐在控制室里,动动手机,便能一人管理400亩农场。
冯金宝算了一笔账,过去农忙时节,雇佣一个工人,每天成本在260元左右。“一亩田需要用5个工人,人力成本就达到1300元。”冯金宝说,如今,“无人农场”提高了作业效率,省下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人力“成本”,看不见的时间“成本”也省下来了。
“院士基地给我们村带来的变化很大,基地试验成功的水稻品种,开始在农民中推广应用,我们村的水稻亩产可达到1500斤。”沙头镇晨兴村相关负责人说,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增收的新路,让农民富了口袋。
不仅如此,在沙头镇,还将“院士课堂”搬进田间地头,让广大农民“富了口袋富脑袋”。今年以来,沙头镇依托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等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院士团队,开设了“院士课堂”。“把‘院士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既可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又可以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沙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现场教学活动,带动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栽培新技术推广,同时,辐射沙头周边农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完)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6日在北京会见来华参加澜湄合作第八次外长会的泰国副总理兼外长班比。
王毅祝贺班比履新,表示相信泰国新政府将带领泰国人民开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新征程,将“中泰一家亲”的传统传承发扬下去。中方将一如既往支持泰国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支持泰国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王毅表示,习近平主席去年11月历史性访泰,开启构建中泰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赛塔总理上任伊始即成功访华,为新时代两国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方愿同泰方一道,落实领导人共识,把中泰命运共同体建设好,把各领域务实合作推进好。双方要在政治上相互信任,密切各层级交往,加强全方位交流,加快推进中老泰联通发展构想,深化互联互通、经贸、旅游等领域合作,维护稳定畅通的产供链体系,共同打击网赌电诈、人口贩卖等跨国犯罪,推动中泰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发展。
班比表示,泰方高度重视泰中关系,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愿同中方加强战略沟通,深化务实合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互联互通合作符合各方利益,泰方愿积极推动泰中和泰老中铁路早日开通。欢迎中国高科技企业赴泰投资,加强两国科技交流合作。期待泰中人员往来更加便利化,欢迎更多中国游客赴泰旅游。泰方将强化安全保障措施,坚决打击电信诈骗等跨国犯罪。
双方一致同意密切配合,推动澜湄合作提质升级,造福本地区人民。
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