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 应妮)阔别观众三年之久的里马斯·图米纳斯版话剧《浮士德》6日在清华大学举办重启发布会。出品人、制作人代表雷婷携全新主演阵容——演员王砚辉、尹昉、张歆怡、胡靖钒出席了发布会。
图米纳斯版话剧《浮士德》演职人员在重启发布会上合影。 剧组供图
一场“双向奔赴”的跨国排练
时隔三年多再排《浮士德》,全新的演员阵容,让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对《浮士德》有了新的发现:“这不是上一版的复排,这是一次全新的创作。新演员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有权利去展现自己的独特演技和人格魅力,甚至独特的精神生活。浮士德与墨菲斯特的关系也因为新演员而发生新的变化。”
来自立陶宛的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在中国圈粉无数。由他执导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曾于2019年在北上广三地巡演,吸引2万多名观众走进剧场观剧,并成为不少人心目中当年“看过最好的话剧”。
对于这次跨国排练,图米纳斯导演用“奇迹”来形容:“我一开始以为这是在开玩笑,因为绝望、因为没有办法才说出这种话,我就把这个当成开了个玩笑,当成一种遗憾,但是过些时候玩笑成真了……他们真来了,真是奇迹。这种为艺术、为戏剧的贡献值得骄傲,可以为它奋斗,可以为它去创造。我开始相信中国话剧的奇迹了,相信在中国,戏剧很被重视。我很开心做一个参与者,更开心陪着你们。”
这场“双向奔赴”的跨国排练源于今年五月导演病情再度复发住院,原定他六七月份要来北京排练。
“婷,我可能来不了中国了……”“你来不了,那就我去。”
2023年7月,剧组18人跨越15000多公里远赴特拉维夫,和正在与病魔抗争的图米纳斯导演汇合,进行跨国排练——在以色列的“疯狂排练”更是中国戏剧界的“首次”。
图米纳斯版话剧《浮士德》剧组。 剧组供图
雷婷说,“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浮士德式’的困境中,但‘一个圣洁的灵魂,即使在黑暗的悸动里,也会觉悟真理的道路’。”
全新阵容的当代化演绎
对于王砚辉的表演,导演评价非常松弛。“他是非常有经验的演员,适应能力非常强,我真的感到很惊喜。”
谈及这次合作,王砚辉说:“我最初看了剧本就挺喜欢的,为什么喜欢呢?因为看不懂,但是有感觉,我觉得可能‘有感觉’就对了。之前看了导演的《万尼亚舅舅》,我觉得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很多深刻的东西应该用戏剧性的东西去演出来,让那些可能不是很好接近的东西变得好玩,大家首先爱看了然后再去思考。”
舞者出身的影视演员尹昉此次在剧中饰演墨菲斯特,年轻的外表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导演相信“墨菲斯特永远活着”,并为尹昉设计了一个新形象:“正是尹昉的年轻,让我想到活了几千年的墨菲斯特会永远年轻。”
尹昉表示,“之前我也翻过《浮士德》,真的很难看完,因为它对我们来说太遥远了。作为演员,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高深遥远的东西具象化、当代化。怎么去呈现一个当代的浮士德精神?怎么去呈现一个具有当代性的魔鬼?他和浮士德到底在进行怎样一个赌局或者冒险?他们之间具体的关系是什么?它对我们当代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照应?这是我们在排练过程中持续去挖掘和寻找的,也找到了一种属于尹昉和王砚辉的魔鬼和浮士德的关系。”
图米纳斯版话剧《浮士德》剧组。 剧组供图
饰演玛格丽特的青年演员张歆怡坦言“排这个戏是个打碎、重建、思索的过程。印象很深的是排某段戏,导演说,‘你看着远方,像是看到一颗星星,很孤独,只有那颗星星可以陪着你,只有它听见你说话’。我无法形我当时听到导演说这些话时的情感,我相信这也是他近些年的人生感悟。”饰演马尔特的胡靖钒说:“戏剧是对于哲学的一种有趣诠释,它降低了哲学的门槛,让很多人敢于跨进来。当这个门槛由我们降低了,大家能踊跃地进来看。不管看懂多少,观众总会有自己的思考,这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话剧《浮士德》重启的首次亮相是应清华首届哲学-戏剧节的邀请,以公益演出形式走进校园。2024年上半年将亮相北京、上海等地,该剧将于5月9日在北京保利剧院正式与观众见面。(完)
本期主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是助推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潜在巨大发展红利的同时,其不确定性也会带来诸多全球性挑战。理论圆桌会集纳近期专家学者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安全的相关文章,与大家一起学习。
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朱定局撰文表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更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目标任务。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利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加快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推广,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要求我们加强研判、统筹谋划、协同创新、稳步推进,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全面增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确保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人工智能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各产业变革,不断培育新增长点。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要加强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强化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约束和治理,坚决打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仿冒他人身份实施诈骗、影响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违法行为,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
人工智能技术重构传播生态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科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玉宏认为,近年来随着算法推荐、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不断发展,国外传媒领域对人工智能的探索运用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传媒业进入智能时代,媒体智能化正在重塑国际传播领域的原有生态。
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新闻行业,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机器人写作与算法分发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新闻内容的生产模式,从信息采集、内容制作、产品分发、呈现形式到用户参与模式等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产生剧烈变化。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写作者对传播效果进行预判,以便更好地决定选题,或协助选择最佳表达形式。
激发通用人工智能“头雁”活力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绿色化双转型的主要引擎,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撰文指出,我国应在数据要素领先,算力、算法跟跑的现状下,高度重视夯实人工智能底层技术与基础软件,营造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生态,加快推动应用落地。
文章认为,营造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要对算力、算法、存储、网络、安全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集成,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创新等工作,一体设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提升自主研发的能力,优化应用场景,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经济日报刊文提及,人工智能在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引发隐患和危机。对此,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以富有前瞻性的有力举措,管控好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各类风险。
一方面,要推动技术进步。针对人工智能的模型、算法、数据、隐私和应用等风险和安全威胁,加强安全保护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安全技术研究,推动关键技术应用,构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技术体系,是有效管控人工智能风险的关键。这是一个需要各个层面通力合作、集智攻关的长期工作。在社会层面,网络安全龙头企业可以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在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的同时,加强数字安全人才培养,规范技术标准、测试标准和应用规范,增进数字安全的国内外交流合作,以技术创新引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
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加强管理。不久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施行,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法草案在提速,各种专门立法也在积极探索。我国正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在贡献中国智慧的同时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话语权。在实践中,对发展中的问题应及时回应,充分发挥处于实践前沿的企业、行业组织的作用。主管单位要与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以及公众建立广泛的合作和沟通机制,以有效引导企业和行业组织进行自我监管,发挥科研机构协助监督和识别潜在风险的作用,帮助公众提升人工智能风险防范意识。
(人民网 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