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6日电(记者 陈静)“如何重塑文旅投资消费的‘功能平台’,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旅游竞争力是当务之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旗6日对记者表示,加快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要充分把握文化供需的新特点、充分把握文化产业的新融合、充分把握文化消费的新人群、充分把握文化发展的新赛道。张旗表示,上海应立足实际,创造性构建文旅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
学者聚焦发扬光大海派商业文化。(上海商学院供图)
在由上海商学院主办的“韧性与复苏:第三届海派商业文化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都市旅游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基地高峻工作室负责人高峻教授认为,未来上海文旅发展应抓住几个关键点:发挥街道的魅力,拓宽海派商业文化的空间表达;挖掘老字号品牌的价值,增强海派商业文化的吸引力;搭建活跃的市场氛围,筑基海派商业文化的生命力;形成多元化的消费业态,保持海派商业文化的持久魅力。
高峻教授表示,自开埠以来,原本在江南地区城市化水平很低的上海,迅速驶入了城市发展的“快车道”,在经过数十年发展之后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百年后,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旅游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部分世界知名旅游地相比等仍有差距。
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院长姜红教授认为,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的形成有海派商业文化深深的烙印。她认为,理解新时代海派商业文化对于上海的价值与意义,需要建立综合、立体的时空维度。在上海商学院贺瑛教授看来,海派商业文化是诚信精细的运营文化、公正高效的制度文化、时尚精致的环境文化。上海的城市精神中最核心的特质就是形成了创新、融合、卓越、时尚商业文化品格。这种品格实际上塑造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使上海在商业发展中不仅极具全球视野,追逐最新时尚潮流,还追求精益求精,改革创新,信奉顾客至上。
“元宇宙不仅在商业实践领域全面开花,深刻影响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济大学臧志彭教授表示,元宇宙的未来发展,不仅是新一轮数字化转型运动,更是对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变革—全球格局变革的深远重塑,必将对人类现有经济秩序和全球治理格局重大调整产生影响。(完)
中新社杭州12月6日电 (郭天奇)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碳中和新闻发布会6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会上公布,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核算和评价认证,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共排放温室气体88.29万吨,使用绿电减排温室气体2.20万吨,接受社会捐赠碳抵消指标109.99万吨,在亚运史上首次实现碳中和。
据悉,杭州亚运会碳中和工作实现了10个“首次”,包括实现开闭幕式首次使用“数字烟花”代替“实物烟花”、主火炬首次使用甲醇作为燃料实现二氧化碳循环、在亚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电供应、首次发行大型活动碳中和数字纪念奖牌等。
杭州亚组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毛根洪介绍说,杭州亚运会还把绿色、低碳、可持续理念融入赛会筹办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环节,促进场馆、能源、交通、运营、活动、办公等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例如在场馆方面,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优先使用既有场馆,56个竞赛场馆中仅有12个新建场馆,新建场馆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体育场馆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有效保障赛后利用。
在运营方面,场馆临时设施和赛事器材优先采用租用、借用形式或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亚运村房间的漱口杯、衣架采用可降解的麦秸秆材质;亚运村累计回收纸质餐盒和牛奶盒57吨、其他低价值废弃物92吨,可制成原生纸89.34吨,部分已制成纸扇作为低碳活动纪念品。(完) 【编辑:田博群】